高参摘要与主要结论
最后更新于: 12 九月 2024
最后更新于: 12 九月 2024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发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看作是更广泛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的关键组成部分,并称其所处的空间为互联网“灰色地带”。在与明确的政策目标相符的情况下,这些平台应当阻止潜在的有害外来思想和信息渗透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网络空间。
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开发的应用程序大约有75%已经实施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即实名注册(Real- Name Registration, RNR)政策。这些政策的目的是要求所有网络活动必须能识别出背后的个人用 户,从而在牺牲用户匿名性的前提下让政府得以严格控制网络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网络主权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是因为受其影响的社群对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和通讯工具的依赖。那些因发表政治敏感言论而被封号的用户往往被迫公开写下绝望的道歉信,以便争取重新获得使用中国控制的社交媒体的权限。1对于地理上被分割开的社群(其中一些成员在中国国内,一些在国外),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几乎就是数字基础设施的代名词。2自2000年代末开始,Facebook和YouTube等国际平台在中国相继被封禁,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已成为跨国通信的主要途径。
然而,上述封号现象初步表明,利用身份可识别性进行跨国影响或压制是其局限性的。如果所谓“敌对”用户带来的威胁超过了监视他们的益处,这些用户可能会完全被排除在监视系统之外。
中国社交媒体应用曾与美国巨头在下载量方面一较高下,在2016年初甚至一度超越了美国平台,而现 在却逐渐失去了人气(见下方图1)。因此,本报告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中国互联网的安全化和这些 应用的衰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就引出了一个思考:中国为确保身份可识别性做出的努力是 否也在有意或无意间对海外用户产生了限制?
在探讨这一核心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三个相关问题。首先,中国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实名注 册制度的程度到底有多广泛?其次,当海外用户由于电话号码问题或应用商店的障碍(有时两者兼 有)无法遵守实名注册制度时,他们将面临哪些后果?第三,这些访问障碍会对海外在线社群产生什 么样的影响——是否可以将这些障碍视为中共的一种针对性排除机制?
报告主要结论如下:
鉴于这些发现,我们认为,通过实名注册政策实施的中国影响力行动可能具有战略性的数字界限和限制。中国的跨国影响行动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话语空间,防止与中共不一致的外部意见和评论的影响,这一目标可能比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影响全球话语或动员海外社群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说,中国不仅在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重塑网络话语空间,还在其希望建立影响力的领域与被视为“有害的”、不一致的政治观念的领域之间划定了新的数字边界。
Viola Zhou, “‘Please give me a chance’: WeChat users are handwriting apologies to get their banned accounts back,” Rest of World, November 8, 2022; Ling Qingning [李卿宁], “WeChat Unblocking Appeal Agreement” [《微信限制解申诉承诺书》], Xiaohongshu [小红书], June 30, 2022 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2bd466700000000210386e6; Zeyi Yang, “WeChat users are begging Tencent to give their accounts back after talking about a Beijing protest,” MIT Technology Review, October 16, 2022. ↩︎
WeChat is without alternatives for the communication with China, which is why scholars from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speak about a “infrastructuralization” of WeChat. See Jean-Christophe Plantin and Gabriele de Seta, “WeChat as infrastructure: the techno-nationalist shaping of Chinese digital platforms,”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2(3),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