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探讨与分析

最后更新于: 12 九月 2024

本研究表明,中国实名注册政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家的地理和数字边界,对全球互联网治理、海外华人的自主权以及国际数字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下所述,我们的研究还提示,关于中共如何战略性使用中国的数字平台,我们现有的看法可能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保护国内的互联网空间,还是动员海外华人社群?

中共通过切断海外用户访问中国社交媒体的途径,有效地限制了外部对中国的影响力。长期以来, 中共一直将社交媒体视为一种战场,强调中国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发出有力的声音,努力“讲好中国 故事”。1其主要策略似乎集中在最大化监控和数据收集能力上,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支持信息宣传活 动,以此控制信息空间里的理念和叙事,并“在全球范围内塑造支持”。2

然而,实名制相关的访问障碍揭示了中国网络信息战略的复杂性——它不仅仅关注于对外的影响力行动以及动员海外华人群体。相反,中共似乎在开放信息交流的风险与成功实施全球宣传活动的好处之间寻求平衡。因此,我们在研究中测试的社交媒体应用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即在泛欧洲地区、中东北非、拉丁美洲和北美的使用门槛带来的影响更大,而在亚太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遇到的障碍较少。

从这些结果可以推断,中共有意为中国社交媒体平台设置了地缘战略性的硬性访问障碍。这种策略旨在限制来自中共认为有问题的地区的信息渗透,而对于那些中共希望保持开放渠道以输出影响力的地区,则不施加这样的限制。

中国设立的新数字边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例如,这些访问障碍对中国数字经济带来了怎样的成 本?实名注册相关的边界是否超越了社交媒体应用,与其他数字边界相匹配?这一策略如何与中国的 其他外国影响活动整合,并可能与中国的经济或安全影响领域融为一体?这些问题及其相关的研究方 向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途径。

在网络空间无法建立社群?

本报告揭示的地区间访问障碍的差异也表明,中国的网络主权野心已在全球的数字空间里划定了新的 地缘战略边界。通过实施访问障碍,中国实际上在“影响力领域”和“有害信息领域”之间划定了一 条新的数字边界。例如,在亚太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用户可以注册中国的社交应用,但在欧 洲,用户却被禁止使用这些应用;拉丁美洲和中东北非地区的用户则被禁止使用其他某些应用。这种 做法似乎也削弱了中国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口号下推动的网络外交,这种外交的目的是推广 互联互通和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与“多数世界”(即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中常常被忽视的非洲、亚 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国家进行交流。3而正如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指出的,中国虽然 口头表达反殖民和反帝国主义愿望,但实际上希望将全球北方(即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发达国家)和多 数世界分开,以便更好地获得战略资源和出口市场。4

实名制带来的意外后果:流亡媒体的兴起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实名注册政策的排他性效应可能促进了跨国独立中文网络媒体的兴起。离开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记者、学者和活动家随后创建了诸多“流散媒体”和“流亡媒体”项目。5这些新平台,例如那些由流亡的香港民主活动家新建的社群所使用的平台,使得流亡社群能够在避免公开身份的条件下进行组织和沟通,甚至制定对抗中国网络监控和审查的策略。这些平台现在也成为了争论的舞台,易受到影响力行动和跨国镇压的影响。6居住国应当认识到围绕这些独立媒体论坛的争议,并应提供支持帮助这些社群抵抗统一战线的活动。

社会障碍即经济障碍

本报告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中国的网络平台究竟能否挑战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一些学者指出,107中共在国内实施数字保护主义,同时通过补贴帮助中国科技公司在其他市场挑战美国竞争对手。按此逻辑,中国政府理应利用手中的政策和监管工具来支持这些应用的国际扩张——而不是通过实名注册政策来限制它们的使用。然而,正如本报告所揭示的那样,身份验证要求实际上阻碍了中国平台在某些国际市场的广泛推广。这种限制导致了这些应用全球下载量的下降,从而限制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参见上图1)。


  1.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Pursuit of a New World Media Order,” March 2019↩︎

  2. Samantha Hoffman, “Truth and Reality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PI, May 2024; Samantha Hoffman, “Engineering Global Consen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Data-Driven Power Expansion,” ASPI, October, 2019; Peter Raymond, “Re-platformed Planet?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and Spread of Chinese Platform Technologies,” CSIS, March, 2023↩︎

  3. Rogier Creemers, “Common Destiny in Cyberspace: China’s Cyber Diplomacy From,” in Frank N. Pieke (Ed.), “Global 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1, pages 263-270. ↩︎

  4. On the political concept Jointly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in Cyberspace, the Atlantic Council writes, “China’s vision for the internet is really a vision for global norms around political speech, political oppression,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tools and capabilities that facilitate surveillance.” The author finds that China strategically supports other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s to adopt its repressive vision for the internet to preserve access to strategic resources and export markets. See Dakota Cary, “Community Watch: China’s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The Atlantic Council, December 2023↩︎

  5. Lingua Sinica, “Guarding the ‘Precious Embers’ of Resistance,” January 19, 2024, Substack↩︎

  6. Ryan Ho Kilpatrick, “Long-Distance Resistance” [遠對抗], China Media Project, August 8, 2023↩︎